
本文转自:黄冈日报配配查
黄冈市八一小学 袁群
开学前夕,重读《学习治疗手记》中“莫因焦虑给孩子‘挖坑’”的章节,如同夏日里的一剂清凉,让我心生警醒。想到即将迎来的四年级孩子们,还有家长们那份沉甸甸的爱与期待,我意识到稍有不慎,这份关爱可能化作无形的“坑”──作业盯得密不透风、思路恨不得替孩子全盘包办。结果呢?孩子最宝贵的“学习方向盘”反而在依赖中悄悄丢失。
这让我想起上学期小林的故事:他在阅读理解中总是丢分,妈妈每晚“坐镇”逐题讲解,要求他完全按自己的思路作答。结果小林在课堂上眼神茫然,做题时只敢看我的脸色下笔。这不正是“过度干预”挖出的坑吗?它淹没了孩子思考的勇气和尝试的意愿。新学期配配查,教师如何与家长们一起“填坑育苗”?
角色转型:主动引导
就像教孩子学骑车,扶一把是为了最终放手。以阅读为例,我们不再追求“标准答案”一步到位,而是搭建“脚手架”:当小林再遇卡壳,我们可以问:“你觉得哪个词/句像拦路虎?试试查字典,或者再读读前后文,看能不能找到线索?”引导他主动寻找“破题点”,而非被动接受灌输。
看见微光:点亮动力配配查
学习路上,每一个小进步都值得喝彩!孩子主动查了一个生词,多读了一遍课文寻找答案,或者分享了一个独特的想法,哪怕不成熟,都要及时“看见”并肯定:“我注意到你今天自己找到了关键词,这方法很棒!”这份被看见的认可,就是驱散焦虑阴霾的阳光。
沟通赋能:信任播种
把“你怎么又错了?”换成温和的探询:“你觉得这道题卡在哪儿了?咱们一起看看?”把命令“快去复习!”变成赋予选择权:“生字和朗读,你想先挑战哪个?”信任的种子,就在这份尊重里生根发芽。
化错为养:成长契机
小林那次把“春风送暖”理解成“寒冷”,我不再皱眉,而是笑着引导:“‘送暖’这个词真有趣,它让你想到什么?再看看插图,柳枝绿了,花儿开了,感觉是冷还是暖呢?”错误,成了探索语言奥秘的契机。
语文学习,本就是一场浸润心灵的慢旅程,急不得,更吼不来。作为教育者,得先稳住自己的心田,放下那把名为“焦虑”的锄头。用理解和耐心做阳光,用信任和放手当雨露,精心守护好每个孩子心中那簇渴望自主探索、自然生长的学习火苗。
相信在小学四年级这片沃土上,当我们不再“挖坑”,而是甘当“脚手架”和“点灯人”,孩子们定能舒展枝叶,向着知识的天空,自信地生长,让那簇小火苗配配查,燃成照亮未来的火炬。
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